1987年9月12日——14日,民政部在北京市马甸桥附近的北京对外经济交流中心大厦召开 “ 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主要是论证创办中国社会作学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史称“马甸会议”。此次会议重新确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端。今年是马甸会议召开3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回望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认识当年为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今天我们来认识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的引领者——王青山。
王青山与《社会工作概论》
王青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引领者之一,他的社会工作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基本建立了“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集中体现在他与袁华音共同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一书中。
王青山的社会工作之路
王青山祖籍山东枣庄,1939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最先任教于河北教育学院(保定市),不久调任保定地委书记李悦农的秘书,陪同王光美搞“四清”。“文革”中遭到迫害,调任河北大学哲学系教师。1978年调到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这段时间,王青山似乎与中国社会工作并无多少关系。
人生的际遇难以捉摸。1979年冬,40岁的王青山作为山东大学选派的学员,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期中国社会学讲习班,自此开始与社会工作结缘。学习期间王青山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重点学习,结业后回到山东大学参与筹建山东大学社会学专业。1984年山东大学社会学专业创建,王青山为研究生开设“社会工作”讲座,这是王青山与社会工作结缘的开始。
1987年,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建立,王青山调任该校教授社会学和社会工作。1987年11月,王青山担任“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编写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组织社会工作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等。1990年9月,王青山与上海大学袁华音教授共同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由黄河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社会工作教材,被民政部人教司定为全国民政系统院校教科书。这本社会工作教材的编写思路基本反映了王青山6年来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教授社会工作理论以及把西方社会工作纳入中国社会,服务中国社会的思想,是其社会工作思想的奠基之作。
1991年,王青山参与筹建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并当选为理事。1993年,他借调民政部工作,领导起草《中国社会工作白皮书》,发表《试论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1994年,发表《社会工作在中国》。这4年时间,是其社会工作思想的集中创新时期,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做了全面探索。《试论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和《社会工作在中国》两篇论文集中反映了王青山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思路,并把社会工作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之后王青山调入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工作,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实践。2004年,王青山退休,不久便因肝癌病逝。
主持编写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社会工作基础教材
王青山与袁华音共同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黄河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以来出版的第一部社会工作教材,奠定了之后社会工作教材的一般编写体例。王青山在此书编写中做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负责第9章、第12章具体内容的编写,包括其他社会工作(工会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素质(社会工作者的政治素质、社会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社会工作教育)。二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为核心,从整体上对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进行设计,即对社会工作如何进入并服务中国社会(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设计,这个“设计”框架(也可说思想或思维)至今未有“革命性”的超越。
在这本教材中,王青山首先讨论并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和发展目标。社会工作来自于西方,进入中国后几经变迁,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大陆恢复重建,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性质与特征呢?王青山指出:“我们可以从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一种专业、一门应用性学科的角度去确认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业性学科,它通过开发社会资源和个人潜能的途径,最终实现改造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达成社会同个人之间的和谐与进步。”社会工作的对象包括什么?“狭义的对象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因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贫弱者”,“广义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内”。这样一个通俗的定义符合时代特征,又不失学术性,精要全面。王青山把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按照“从总论到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内容到方法,最后归落到社会工作人员素质这一思路展开的。”总论是指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分论是指专门的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在社会行政、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中发挥的功能;方法是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组织三个基本的工作方法;素质是指学科和队伍建设,包括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工作者政治、业务、职业素质等。
其次,王青山讨论了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关系。社会工作要在中国获得快速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与民政工作的关系。王青山认为探讨二者的关系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而这正是学习《社会工作概论》的难点所在。王青山认为,认识二者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从历史渊源着眼,“历史上的民政工作为现代的社会工作提供了渊源”;二是从实践关系着眼,“现今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渗透的,而且这种交叉渗透的过程还在继续,在很多地方我们很难截然区分二者的关系”。
在王青山看来,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在对象、内容上相互交叉重叠,具有相同的社会“稳定与整合”职能等。其次,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又相互区别,如“民政工作尚没有形成如同社会工作那样的学科化和专业化的体质”,二者的实施重点和实施性质也不同。最后,指出了民政工作的历史地位,是一种暂时性的选择,是“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展的一项重要社会工作,它包括了基层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三个一部分’的工作”,是“狭义的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是历史的必然,“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为了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社会和政府相结合开展的一种社会化的助人自助、社会服务和社会行政的工作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民政工作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民政工作,恰是社会工作的体现
最后,王青山指出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战略重要性。他认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的业务素质,培养和早就不同层次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是当务之急”,“没有(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就没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接下来,他又提出了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的路径,包括:(1)“由权威部门把中国社会工作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把不同层次的岗位和职务同相应的学历或培训证书挂钩”;(2)“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人员由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学校或培训中心来培养”;再者,“由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教科书来实行专业化的教育”。(3)建设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训练中心,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人员实行轮训或定期培训,提高其素质,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工作需要。
总的来说,王青山所确定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框架还是比较完善的,因此至今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主编的教材体例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编辑:涂传博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