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南市街庆有西里社区,新上漆的红砖外墙面让楼房透着洋气;红色、淡蓝色的步行道被整齐的白色边框构画出积极向上的气势,恨不得顺着步行道紧跑几步;深绿、淡蓝、浅灰色油漆装饰出来的儿童游乐场地面干净清爽,加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派春和景明、国泰民安的场景扑面而来……
这样的社区,谁能信建成于1993年?不仅是外观让人艳羡,这个常住居民1679户的社区内还建有老人家食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托幼服务中心、课后托管。
“我们的老人家食堂不仅仅是服务老年人,附近居民都可以来就餐,下午两点后,我们还特意为外卖骑手、快递员提供自助餐服务,仅需13元就可以自助就餐,爱吃什么拿什么,吃饱为止。每天都会有10多位外卖骑手、快递员前来就餐。”南市街庆有西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崔月梅告诉记者。
即将于今年5月开业的老年人照料中心,记者看到有30余张床位已安置妥当,专业养老团队正静待老人家们的到来。而在托幼服务中心,记者透过远程监控屏幕,看到多位10个月至3岁龄的幼儿在阿姨老师的照料下香甜地进入午间的梦乡。“服务价格低于市场价30%,为双职工家庭解除后顾之忧。”崔月梅说。
随记者一起来到这个社区的市国资委副主任韩云翔告诉记者,这是泰达控股作为天津市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主体单位,深入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上作出努力后呈现的一个样本。
“泰达控股发挥国有企业推动天津城市更新建设的责任担当和引领带动作用,将庆有西里等53个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第一机床总厂及周边片区、天拖片区等3个在施城市更新项目中,庆有西里是率先更新完成的一个小区,全部完成后累计可惠及居民5.79万人。”韩云翔说,“去年庆有西里改造完成后,成为周边区域房价最坚挺的小区。”
负责南门外项目的执行总经理袁甲向记者介绍,目前,庆有西里社区已成为天津首个市级完整社区创建样板,并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天津市儿童友好型社区等称号。
“改造始于2023年我市启动大规模城市更新之时。为了把改造做到居民的心坎上,我们联合和平区相关部门开展 16 次线下问卷、2 次微信调研,累计回收 1032 份有效问卷,精准捕捉居民诉求,并识别出空间利用低效、代际服务失衡、居民参与度低等三大核心矛盾,为后续在‘寸土寸金’的空间里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依据。”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旧改研策部部长助理孟超向记者介绍,“比如我们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到庆有西里面临着人口高老龄化、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儿童活动场地缺失,学龄儿童课后托管与低龄托育需求缺口高达83%。”
为了在有限空间内打造全龄友好社区,泰达城投集团构建起“空间 — 需求 — 治理” 三阶诊断体系,拿出“螺丝壳里做道场”精雕细琢的劲头,通过52项精细化改造措施,实现“小空间大利用”——
为了重构空间,优化社区微循环路网,采取了与周边商业共享停车资源的办法,外迁社区机动车至配建停车场,释放680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全龄活动场地,包括打造270平方米低龄儿童游乐区、39平方米少年运动角,并把680平方米低效绿地改造为“民生花园”,增设休憩廊架、健身步道及适老化看护座椅,形成休闲广场、健身区与绿化景观的有机融合,满足全龄段活动需求。“改造后孙子每天主动下楼玩,祖孙三代在社区花园聊天的时间比过去十年还多。”小区业主王爱茹笑呵呵介绍说。
为了补齐民生短板,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引入了社会资本建设300平方米老人家食堂,在容纳80人就餐同时,还可提供老年人助餐、居民订餐配送及新就业群体延时服务,叠加电动车充气、热水供应等便民功能。“即将开业的老年人照料中心利用了闲置的物业,而托幼服务中心所在的办公场所则是在和平区各方面协调下,由过去的办公场所改建的。”崔月梅说。
为了让改造更贴近居民需求,专门成立“议事专班”,邀请居民全程参与改造方案制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由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助餐点”在社区闲置空间内一一呈现,社区摄影头和居家电子设备对失独老人、空巢独居和残疾老人活动信息进行捕捉,大大提升了民生保障的精度准度。
现在的庆有西里小区内儿童活动面积占比从0%提升至22%;室外无障碍通道覆盖率达到100%。
日前,市国资委专门组织城投集团、食品集团、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等10余家市管国企负责人到庆有西里社区,现场开展“民呼我为 擦亮窗口”为民服务工作互学互看学习交流活动。“今年是市国资委开展‘民呼我为 擦亮窗口’为民服务工作的第3个年头,除了与过去一样帮助群众解决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我们主动进位,提出要以建设高品质生活为主线,加强为民服务品牌建设,靠前服务,主动谋划,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求各大国企要认真总结庆有西里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与幸福感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挥国企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韩云翔说。
编辑:殷鹏晖 审编:徐豪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