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新千美食街这边晚上根本走不了路,烟熏火燎的。”“占道经营让人行通道变窄了,市容也变差了,路面变得乱七八糟的,希望你们予以关注。”近年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内旅游热门目的地”等城市名片为西宁源源不断地集聚人气与活力,“地摊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持续释放消费潜能,但随之而来的无序摆摊影响市容环境、游商占道妨碍群众通行等问题日渐成为城市管理的痛点堵点,也是群众投诉反映的高频事项。如何找到一条既保障市民出行安全通畅,又兼顾民生需求的治理之策,成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面对这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经济发展的难题,市城管局主动作为,以“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为牵引,疏堵结合为措施,交出了一份既顾市容市貌“面子”工程又顾民生发展“里子”的高分答卷。
“限时外摆”,打造店外经营新模式
城东区新千美食街等特色餐饮街区在旅游旺季往往“一桌难求”,商户店外经营过度占用公共空间影响行人通行、地面油污影响环境卫生等问题成为街区品质提升的“短板弱项”。
面对这一关乎市容市貌的老大难问题,城东区城管局通过现场实地勘查、精准设置外摆条件、简化外摆申请流程、签订市容环境责任书等方式,允许大街、小巷内的餐饮门店4月25日至10月8日期间,每日12:00至14:30、18:00至22:00可有序开展店外临时经营,惠及沿街餐饮门店近300家,确保“繁荣”“市容”两不误。
城东区城管局的做法,是全市城管部门坚持“管而不死、放而不乱、治而有序”的治理目标,与县(区)城管部门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的缩影之一。全市城管部门创新推行“商业限时外摆”“潮汐摊位”等“一地一策”模式,通过实行分区管控、盘活闲置区域、规整零散摊点,解决人车拥堵、摆摊无序等问题,因地制宜满足商户经营、市民出行需求,打造占道经营治理新路子,推动基层治理、民生需求、市场经营互利共生发展。
如今,每年夏季的新千美食街,人潮涌动,烟火气充盈,这是全市城管部门因地制宜整治市容市貌兼顾民生需求的成果,更是“有诉必应马上办”的生动实践。
“一圈一策”,促进商圈治理精细化
城西区是全市商圈最密集的城区,也是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难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为让城西区11处商圈在不影响市民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带动夜经济高速发展,城西区城管局以“匠心筑城 绣花先锋”党建品牌为依托,探索“党建+联合治理”新模式,在城西区力盟商圈试点“流动商贩定区域”管理,成立城西区商圈夜经济管理专班,把商圈负责人、物业公司、商户代表嵌入商圈治理网格,构建联席会议、联合审批、联合执法等新机制,实现商圈活动方案部门共审、外摆运行情况实地共查,热点难点问题多方共解,有序引导流动商贩特色经营,规划食品、潮玩、服饰等特色经营区域,设置固定摊位近180个,临时性摊点近40个,精细打造商圈“烟火气”。
夜幕降临,力盟步行街上的小摊贩开始出街,各种买卖小摆件、潮玩、玩具的摊位现身街头,市民走走停停,共享城市治理的人性化、精细化。
设置“潮汐摊位”,吹起流动经营文明风
说起“潮汐摊位”,许多市民都表示不知道,可要说起朝阳十字附近居民区的集中摆摊区域,住在附近的居民都点头称赞。
“潮汐摊位”是什么?“潮汐摊位”是指在不影响卫生和安全的前提下,由政府主管部门在流动摊贩较为集中的地方,选择适宜场所划为集中固定经营场所。因其推行有收有放、明确管控时间和范围,如同潮汐一般而得名。
城北区朝阳十字周边居民小区集中,流动商贩在早中晚高峰期间的占道经营曾经严重影响交通。城北区城管局主动靠前、直面问题,多次前往现场调研,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潮汐摊区”解决方案,在瑞景河畔、朝阳财富广场、九州河畔三处闲置地块设置“潮汐摊位”45个,按照餐饮、百货、瓜果、蔬菜合理划分摆摊区域和出摊时段,推行“自治共管”,鼓励商贩自主推选出一名管理者,协助城管人员规范摊位,履行环境卫生区域责任,实现了摊贩从被动管理向主动规范转变,既缓解了城市管理压力,又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
自从有了潮汐摊位,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卖菜不再“东躲西藏”,市民顺道买菜也方便了,摊贩生意更好了。“潮汐摊位”既规范了城市管理,又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不仅丰富了群众的夜生活,也让流动摊贩找到了“归属感”,有效缓解了以往占道经营的乱象。
柔性执法,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一直以来,临时摊贩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成为城市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如何规避和解决这一问题?全市城管部门从探索柔性执法开始,增进商贩与执法人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让摊贩与城管从“你赶我躲”变成“和谐相处”。
全市城管部门从实行分区管控、开设自产自销摊点、动态调整设摊点位、强化联动执法保障等十个方面联动,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遵循。在此过程中,执法人员落实“首违免罚”“轻微不罚”措施,更多采取主动服务、靠前疏导、劝告提醒等手段,增进了商贩与执法人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围绕居民小区、医院校园周边等游商占道经营高发频发区域,全市城管部门采取高峰定岗值守、延长执法时间等措施,引导游商入市入点经营,切实保障了行人和车辆路权,取得了“便民利民不扰民”的治理效果。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管理为的是人民。如今的西宁街头,“绣花功”一样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正在处处实践,精致到让每一个摊贩找到归处,让每一个市民感受到城市温度,让人文关怀贯穿每一个执法者的执法过程中,共同打造幸福西宁的城管样本,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西宁实践提供更多力量源泉。
编辑:卜元 审编:陈莫楠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