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踏浪起,奋楫展“新”章。1月18日,江苏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凤凰网江苏直击大会现场,与您共同见证志在“挑起大梁”的江苏省,2025年发展路向何方。
现场,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南京农业大学支部主委、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姚兆余带来关于推进全省学校社工站建设的建议。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预防和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出现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专业性工作,可有效弥补学校心理辅导的不足,助力构建“校家政社”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12月,江苏省民政厅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十四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均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到2025年,省内公办中小学要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或面向社会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在省委社会工作部和各级教育部门重视下,全省学校社工站建设进入起步阶段。调研中了解到,在苏州和南京等地的高校和中小学校,已经开始试点建设学校社工站,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社合作模式。如苏州太仓市教育局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把学校社会工作纳入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在全市中小学建立学校社工站,由社工机构向学校派专业社工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一校一社工”的全覆盖。另一种是学校自主模式。如南京财经大学充分利用校内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成立学校社会工作站,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入驻工作站,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专业服务。总体上看,江苏省学校社工站建设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建设主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足。学校社工站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专业服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是学校社工站建设主体。但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认识模糊,常常依赖已经制度化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学校安全保卫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甚至将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混为一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社工站建设缺乏相关政策法规依据。2021年全省虽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学校社会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制订相关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对学校社工的角色、权利和义务,以及学校社工站的服务细则、服务标准等都没有具体规定,从而制约了学校社工站的发展。
三、学校社工站建设缺乏资源支持。学校社工站的核心要素是人、空间和经费。目前江苏省高校培养了大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够为学校社工站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学校社工站的建设和运行,还需要必要的资金、设备和场地。调研中了解到,资源有限和空间不足,是制约学校社工站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学校社工角色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清晰。无论是入校社工,还是驻校社工,其主要工作是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专业服务。但受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社工的职责边界不清晰,经常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无暇全力以赴开展专业服务,影响了服务进度和服务效果。
建设学校社工站,是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为此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一是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加大宣传,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公众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作用,了解社会工作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作用;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对南京、太仓、昆山等地建设学校社工站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报道,为其他学校建设学校社工站提供参考借鉴。
二、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议结合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工作要求,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具体来说,省政府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以教育部门为主导,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和团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为成员单位,以学校社工为连接纽带,共同助力学校社工站建设与发展。
三、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制订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跨专业合作指引》《台湾社会工作教师法》,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职责任务。建议借鉴这些做法,尽快制定学校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将学校社会工作纳入到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引导学校社会工作和学校教育体系的和谐发展;同时,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和责任、服务内容、资金使用、评估标准和监督机制等,为学校社工站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创新工作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针对学校社工站建设存在的人员、资金和办公场地等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学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向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联合建立学校社工站,为社工站提供办公场地和基本设施。二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入校社工”或“驻校社工”的方式,派遣机构专业人员进入学校,开展专业服务。三是学校、民政部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三方合作,向财政部门申报购买服务项目,从而解决学校社工站的运行经费。
五、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评估机制。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学校工作站建设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督促学校尽快建立社工站。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学校社工站服务的指导、管理和评估,促进学校社工站的良性发展。
编辑:涂传博 审编:陈莫楠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