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欢快的锣鼓声、经典的戏剧扮相、出色的高跷表演……这一切无不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年味。再过不久,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又将拉开帷幕,备受瞩目的社火表演即将与观众们见面。今年的社火表演中,大家都期待着哪些精彩节目呢?又有哪些演员会带来令人难忘的表演呢?
他们有谁?他们是谁?
“青海高跷看湟中,湟中高跷看鲁沙尔”,鲁沙尔作为中国高跷之乡,其高跷表演极具特色,最高可达5米,着实令人惊叹。湟中区鲁沙尔镇的鲁沙尔高跷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传承,在2008年,鲁沙尔镇更是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这无疑是对其高跷艺术的高度认可。
“今年高跷排练的时候,我们专门尝试踩了一下5米的高跷,这5米高跷难度极大,危险系数也很高,对演员的高跷技能要求极为苛刻。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团队里有几位年轻的高跷演员经过刻苦练习,已经能够熟练驾驭5米的高跷了。”鲁沙尔高跷协会会长李玉龙介绍道。
其实,在2024年河南春晚上,鲁沙尔高跷的演员们就已经踩着5米高的高跷惊艳亮相了,在全国观众的眼中,鲁沙尔高跷不仅“高”“巧”“奇”,而且极具艺术震撼力。
在今年的社火高跷排练中,许多演员都对5米的高跷跃跃欲试,高跷演员王勇宏便是其中之一。王勇宏反串的角色是胡凤莲,她是戏曲《游龟山》里的人物,因父亲去世而身着白衣。在高跷队伍中,一袭白衣的王勇宏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26岁的王勇宏,踩高跷已有十年之久。他从16岁开始练习踩高跷,平时踩的高跷在3.4米左右。自从参加了杨丽萍老师的《龙舞》演出后,他便对5米的高跷念念不忘。他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于是每天都勤加练习,只为能轻松驾驭更高的高跷,在表演中展现出更精彩的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他虽然也受过伤,也跌倒过,但心中对高跷的热爱却从未减少一分。在他的熏陶下,他那还小的女儿也对高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就已经能踩得有模有样了。
一寸高跷一寸故事
“咚咚锵,咚咚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彻街头,鲁沙尔高跷队的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传统戏剧服饰,稳稳地踩着一米多、两米多的高跷,步伐矫健、精神抖擞地穿街而过。他们的表演精彩绝伦,现场氛围红火热闹,引得围观群众纷纷翘首仰望,目光紧紧跟随着演员们的一举一动。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身着一袭红色戏装的“女子”格外耀眼。她身背五彩旗,手中挥舞着一杆大刀,身姿挺拔,英姿飒爽,宛如从戏文中走出的巾帼英雄。她所扮演的角色是杨二郎之妻耿金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扮演者耿生朝其实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别看他年纪轻轻,早在6岁时,便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与高跷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会了踩高跷这门独特的技艺。
究竟为何会选择反串这个角色呢?耿生朝微笑着解释道,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便在心中暗暗决定,将来一定要扮演耿金花这个角色。原来,他的哥哥也曾扮演过耿金花,在哥俩的心目中,耿金花身披战甲、上阵杀敌、保家卫国,是最完美的女性角色形象。就这样,一颗热爱的种子在耿生朝6岁那年便悄然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穿上戏装,踩上高跷,耿生朝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喝彩与掌声,而当他脱下戏服,回归日常生活,他和其他普通的年轻人并无二致。上学、学习、毕业、实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前行。即便成为了网红,拥有众多粉丝,这一切也并未扰乱他原本的生活节奏。
每到过年回家,耿生朝依然会毫不犹豫地积极报名参加社火的排练。翻看他的朋友圈,便能发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探索的人,平时一有闲暇,他就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不仅如此,他还怀着一颗炽热的家乡情怀,积极地宣传家乡的非遗文化和美丽风景。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受到感染,纷纷加入到踩高跷的队伍中来,为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传承文化,高跷的故事说不停
岁月更迭,烟火年年。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社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村祭祀社神(土地神)的仪式。在过去,人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庇佑,以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尽管时光流转,历经无数风雨变迁,但这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却始终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延续至今。即便在现代社会,这种古老的祈愿仪式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今年报名踩高跷的人特别踊跃,经过严格的面试考核筛选,目前已有80位报名者成功入选。在这些入选者中,十五六岁的学生占比较大,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积极参与。”鲁沙尔高跷协会会长李玉龙向记者介绍了当前的报名情况。
进入腊月,各村各镇的社火演出排练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排练队伍中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纷纷前来报名面试,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高跷艺术的热爱。每一个专注的眼神、每一次认真的练习,都彰显着他们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尊重与执着。
李玉龙感慨地说:“高跷在社火表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年轻的时候就热衷于踩高跷,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绝技,更是一门珍贵的非遗表演艺术。在我们心中,高跷踩得越高,就寓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它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低处不断迈向高处,一天更比一天好。”这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传递。年轻一代的加入,让高跷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
编辑:卜元 审编:陈莫楠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