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个街道,藏着杨浦人的城市乡愁

 时间:2024-12-09 20:32:28来源:上观

长白新村街道,拥有老旧小区多、老牌企业多、老年人口多的“三多”特点。近年来,街道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推进民生工程和城市更新的有力抓手,通过“五宜”系统评价,空间资源“地毯式”挖潜,形成“228街坊层层扩圈、滨水空间有机串联”的行动空间结构。

昔日“两万户 ”变今日“新天地”

生活圈焕新升级

提到长白新村街道,总能让人想起228街坊,想起“两万户”。作为上海市首批“两万户”工人新村住宅,228街坊承载着杨浦人的城市乡愁。今年5月,70岁的228街坊迎来了“焕新”一周年。在经历“修旧如旧”的精心打磨后,228街坊最大程度保留了工人新村时代的历史印记,引入公共服务、社区商业、人才公寓、健身娱乐等“五宜”功能,补足历史短板,成为全龄友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集聚地。

熊猫饭堂228店

走进228街坊,年轻人一边city walk,一边手持各种设备拍摄Vlog。这里可以打卡小红书上热度颇高的麦乳精澳白咖啡,也能品尝到各种网红美食。旁边的睦邻小厨熊猫饭堂,每天提供100个菜品供市民选择,80%菜品价格在6元至15元之间。还没到中午饭点,老人们和周边的白领已经在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孩子们在228街坊玩耍

在白天,中央绿地周围,前来休憩放松的居民络绎不绝,老人三五结伴,孩子们在草坪上撒欢奔跑。到了夜里,西餐厅、酒吧、日料店里高朋满座,人才公寓的白领们聚在一起放松身心……围绕228中圈蝶变计划、“美丽家园+”等项目,街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满足群众宜居安居的需求。

聚焦“一老一小”,

社区服务更贴心

去年夏天起,家住长白新村街道的高龄老人夏林娣家添了一名新成员——智能水表。签署监测同意书后,一旦老人家中24小时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或高于2立方米,后台 AI系统就会自动预警,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家属,并将预警短信发送到居委干部或社区关爱员手机上。

长白新村街道独居老人智慧水表监测

智能水表项目在长白新村街道试点后,正在杨浦全区进行推广,通过数字化赋能,街道的社区服务为老年人群体带来满满“安全感”。今年,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通过利用好社区睦邻点、综合活动室等升级改造或嵌入式设置的方式,街道新建了五处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方便老年人实现就餐、日间休息、社交等功能。

而在“一小”方面,街道在靖宇东路78号设立未成年人保护站,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健康成长培训和亲子陪伴活动等,加强辖区内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持续探索家、校、社联动机制。此外,还在上理附初与上理附小安图路校门口,增设两条儿童斑马线,为儿童友好出行保驾护航。通过贴心的服务,街道为“一老一小”群体构建更加宜居的生活圈。

构筑党群服务矩阵

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

在长白新村延吉东路105号,有一个居民常挂嘴边的“四中心”,就是长白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融合体的简称,于去年7月焕新启用,至今一直在探索为民服务的升级之路。

长白新村街道“四中心”

走进“四中心”,爱心屋里环卫工人正在休息;图书馆里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读故事;上海理工大学的暑期实践学生志愿者正在为来这里办事的居民制作咖啡;健身房里周边白领和教练一起挥洒汗水……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在此得以具象化。

近年来,长白新村街道将党群服务阵地建设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机融合,构筑完善了“1+2+16+X”高品质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即1个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个街区党群服务阵地、16个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和X个辖区内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党建微花园等党群服务阵地,让百姓在“家门口”能够切实感受到党群服务阵地的具体服务内容。

控江路18弄居民区党群服务站迭代更新后,为周边居民提供学习、工作、活动等“一站式”的便捷服务;靖宇东路街区党群服务站与靖宇东路社区睦邻中心、长白新村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三站合一”,为居民提供党群服务、文体娱乐、健身休闲等多元服务;内江路384弄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合多家“三环”党建单位,推动党建微花园项目建设……

通过优化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设,街道打造了更多百姓“走得进来,坐得下来,来了还想来”的“家门口”好去处。

融合了城市的乡愁、贴心周到的社区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长白新村街道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的生活圈。在2023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评选中,228街坊更新项目和“安康和美图”党建微花园分别荣获卓越创新奖和人民满意奖。

编辑:殷鹏晖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