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新”力量 描绘“兴”村景 望城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11-20 11:39:10来源:长沙晚报

近年来,望城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独特优势和蓬勃活力,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如今,望城乡村产业更具活力,基层治理更为有序、乡风民俗更加文明,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等荣誉称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望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望城区委书记秦国良表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增强党在新兴领域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的体制机制,健全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各界贡献智慧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望城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锋表示,望城将不断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为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活力:育能人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培育能人、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望城参与乡村产业帮扶的社会组织和团队逐渐增多。

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农美种苗总经理张兰芳扎根望城团山湖10多年,将小小的辣椒苗发展到了6家基地,年产种苗5000多万株的大产业。

2019年,她带领一群姑娘组建了腾蛟起凤团队,针对小散户采取“前期赊苗+中期标准+后期渠道”模式进行全流程帮扶,“我们和省蔬菜研究所合作,选育出农美1号,为农户提供不定期的讲座,最后统一收购代销,通过这种方式农户每亩增收3000元。”

在望城还活跃着一支由龙虾、水稻、水果、蔬菜四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蓝之翼”科技志愿服务队,舒记果园负责人舒岳礼就是“蓝之翼”水果志愿者分队队长。他和技术员一道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向脱贫户免费发放果树、肥料、农资等,开展技术培训、果树种植等服务,帮助村民增收数十万元。

望城围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和引进社会企业、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打造舒记果园、东城生态椒、乌山贡茶等特色农业品牌,成功入选“洞庭湖小龙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项目。全区现有水产养殖基地50余个,规模以上水果种植基地17家,蔬菜种植面积53.83万亩,年产值30.17亿元,每年带动农民就业2.08万人次,乔口镇获评国家农业强镇。

韧力:建机制实现基层善治

2023年,茶亭镇西湖寺村的小淇凭借优异成绩踏入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校门,如今,寒暑假期间她还会担任夏令营的助教老师,帮助乡村孩子提升英语水平。小淇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家庭困难,茶亭镇民政社工站的社工多次上门探访,与其建立起专业服务关系,鼓励她走出家门并加入社工站志愿服务队,还帮她母亲找到了工作,为这个家庭送去了希望和光明。

一直以来,望城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全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多元化乡村治理共同体。目前,全区已实现乡镇(街道)民政社工站全覆盖,通过创新“五社联动”机制,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村基层治理畅通了途径。望城还充分助推片、组、邻“三长制”与“热线+网格,吹哨+报到”互促共融,2万余名“三长”为18万余户家庭精准解难。同时,精心组建“雷锋调解员”志愿服务队,“两代表一委员”、知名企业家、律师等社会贤达积极融入,17个调解分队比学赶超,实现社会矛盾由社会力量化解,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全区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茶亭镇谭家园村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靖港镇福塘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动力:搭平台广纳八方贤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今年,望城区率先全省创新引入5位乡村CEO,他们平均年龄38岁以下,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均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

黑麋峰片区乡村CEO邓魁峰曾在浙江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营销,年薪过百万元。国庆长假,邓魁峰运用之前的地产营销经验,创新了土味稻草节、萌宠嘉年华等度假新玩法,吸引市民纷至沓来。当地村民长假收入超过350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

长期以来,望城区坚持不懈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不断深挖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一方面,望城大力发展“院士农业”,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平台,加强与本地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引进院士、专家100余人,组建了7个院士工作团队;另一方面,望城先后出台“双团博士”“乡村8条”“骨干人才10条”等人才政策,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目前,全区共有乡村振兴领军人才21名,高层次人才135名,E类骨干人才488名,获省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等荣誉称号的工匠技能人才和乡村振兴人才452人。

编辑:涂传博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