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扎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山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面建成,基本实现全覆盖,达到了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初步完成了“四梁八柱”的建设任务。随着文明实践不断地迭代升级,从试点探索、农村为主的“1.0版”,到全面覆盖、城乡联动的“2.0版”,再到全民文明实践的“3.0版”,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更加繁重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文明实践工作必须在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通过抓好“五个提升”,全面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
阵地建起来向阵地多起来提升
阵地是文明实践的载体和依托。随着群众对文明实践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不断提升,基层站点少、服务功能单一、“引流”“吸粉”能力弱的问题日益凸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文明实践点位,享受到实时便利服务的要求日益迫切,在综合考虑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的前提下,建设布局合理、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互通互联的服务阵地成为文明实践工作的新课题。一是向“文化富集地”延伸。山西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布全省,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工美、非遗、文化景区等随处可见,要推动文明实践站点向这些文化资源聚集地延伸,推动融合发展试点。二是向“网红打卡地”延伸。让文明实践与网红打卡地结伴而行,变“网红流量”为文明实践“留量”,打造文明实践品牌IP。在山西博物院、华夏文明传承园(方特)、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洪洞大槐树、司徒小镇等“网红打卡地”建立“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三是向新业态延伸。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挺进。在潞安化工等一大批“旗舰”“劲旅”级超大型国有企业,以及170余家规模以上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扎根”。四是向生活新场景延伸。向夜间消费场景和目的地,以及集商、旅、文、体、农、展为一体的综合体旅游线路,以及“演唱会经济”场馆等新“热”潮拓展。五是向“云端”延伸。将传播内容与时尚元素相统一,通过网络节目、直播、慕课等形式互动呈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有效传递党的声音的最大增量。
平台搭起来向平台大起来提升
文明实践搭好台,社会各方唱大戏。要牢固树立打通、盘活、优化、整合理念,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从“相加”到“相融”的融合之路,统筹协调好各类资源,想方设法搭建起文明实践的“大舞台”。一是拓展“融”的领域。实施“平台+”工程,通过平台+健康、平台+教育、平台+文艺、平台+科技、平台+法律等各类活动,推动“真融”“深融”,再造“骨骼”“经络”,以期形成主业突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格局,使每个“合作伙伴”都能在平台上展示“各自绝活”。二是丰富“融”的内容。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农家书屋、公益电影放映等互融互通,创新阵地、队伍、内容等融合方式,实现需求对接、数据共享、功能叠加。打破“区域墙”“城乡墙”“层级墙”,互通有无,实现资源融通、内容互补、活动交融。探索建设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精品线路等。三是拉伸“融”的链条。推进数字赋能,强化互联网思维,发挥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地域限制优势,推动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实时化的文明实践平台,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优化方案、指挥调度、点单派单,构建群众耳边可听、眼前可见、指尖可体验的文明实践学习场景。
队伍“拉”起来向队伍强起来提升
提升文明实践队伍建设质量是夯基固本的基础工作。山西目前有各类文明实践队伍40余万支,但相当一部分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规范性不强、活动开展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工作还处在“小微”或初创阶段,需要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尽快提升队伍质量。一是结对帮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组织文艺院团、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特别是文明单位积极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挂点联系,结对共建,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成员单位作用,推动各单位立足职能优势,组建专业化队伍,有效破解县、乡、村活动队伍供应不足、流动不畅、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结亲“引智”,推动高端人才落户。山西省现有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6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49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109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优秀人才700余名,推动他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立工作室,探索“名家+阵地”嵌入模式,让优质资源与文明实践“结亲”。定期举办文化传承等各类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开设“文化小课堂”,以绩效激励方式助推优质资源全境涌动,搅活“一池春水”,真正把高端人才“用起来”“活起来”。三是结伴育人,推动基层文明实践队伍提质。省市两级的专业化队伍和高端人才要和县乡村三级的同行结成对子,分层、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工作,着力培养一批长期参与服务、熟练掌握文明实践基本要求和专业服务技能的“带头人”,提升基层文明实践队伍的专业素养。加大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人才下乡的数量和频次,常下乡、常在乡,做到机制化安排、常态化下乡,渐进式推进。
活动做起来向活动旺起来提升
活动是文明实践重要内容,是增强文明实践感召力创造力的有形载体。一是项目运行常态化。项目是资源聚合的枢纽。通过“揭牌挂帅”“赛马制”“备案制”等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优选一批“百姓期盼、群众急需、社会难点”的文明实践项目,列入服务资源库,推出“便捷优质套餐”,提供直达基层的“配送”服务。把“大水漫灌”普惠型服务与“精准滴灌”特惠型服务相结合、菜单式供给与订单式服务相融合,长期定点、扎根基层“深耕细作”,解决“水过地皮湿”的问题。二是理论宣传生动化。聚焦主责主业,培育打造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点和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组建高校思政宣讲团、乡村振兴宣讲团等队伍,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青少年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用“小变化”讲清“大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直达村民家、槐树下、广场上、麦田里。三是实践活动多样化。坚持“全人群、全时段、全方位”整合对接服务资源,构建“文明实践+N”综合服务模式,紧盯老人、儿童、妇女、中青年等不同群体需求,积极开展健康义诊、助餐服务、技术传授等各种“便民式”服务。设立为民办事代理站(点),及时为群众办理户口迁移、民政服务、慈善救助等事项,设计开展开放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文
编辑:卜元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