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则运算” 深化移风易俗

 时间:2024-07-19 18:26:32来源:wmjs.jxwmw.cn

近年来,奉新县把推进移风易俗、深化婚俗改革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抓重点、攻难点、清盲区”,巧用移风易俗“加减乘除”工作法,让群众在红白事里“轻装上阵”,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目前,全县已有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村12个。

文艺“加”分促文明

“如今告别了高价的彩礼,年轻人的婚姻生活甜如蜜!新民俗让大家心欢喜,幸福生活有了新的定义!”……舞台上,文艺工作者用“乡音土话”说唱移风易俗、传递文明乡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奉新县为引导广大群众更新婚嫁观念,打造“文艺+移风易俗”新模式,推动各乡镇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全县19个乡镇(社区)因地制宜,将本地特色与移风易俗相结合,精心编排创作情景剧《中华美德》、奉新道情《幸福的定义》、红色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等19个歌舞、曲艺类文艺作品进行下乡巡演。今年以来,已开展奉新县“破旧俗 迎新风”文艺巡演、“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婚嫁新风”送法下乡等巡演活动18场,共吸引3500余名群众观看。

为爱“减”负卸重担

“今天是520,参加此次集体婚礼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响应了政府喜事简办的号召。今后,我们会用心经营感情,用爱呵护彼此。”这不仅是新人宋紫芸、洪本贤在参加奉新县2024年“缘定今生·爱在奉新”集体婚礼后的真情流露,也是近年来奉新县推进婚俗改革,为爱“减”负卸重担的缩影。

奉新县秉承让婚姻始于爱情,让彩礼回归“礼”性的理念。推行二十七个践行移风易俗的举措细则让治理有章可循,让群众有据可依。发放《治理高价彩礼 推动移风易俗》宣传手册4000余份、移风易俗小贴士3000余份,通过循环播放移风易俗宣传片、举办“移风易俗知识问答活动”、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等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婚前辅导,深入引导群众抵制高额彩礼陋习、鼓励简约适度的婚礼举办方式。

举办集体婚礼、相亲联谊会、集体颁证等活动6场次;组织开展“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活动”为主题活动30余场,500多名年轻家庭代表积极参加承诺签名行动,自觉抵制婚俗陋习,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有效推动奉新县移风易俗试点县工作深入开展。

示范引领展“乘”效

“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对我们村来说,就是要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好风俗好习惯传承下去、传播开来!”随着阵阵掌声,奉新县“好人宣讲‘声’入人心”干洲镇专场落下帷幕。

近年来,为推动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让移风易俗宣讲在基层“燃”起来。奉新县着力打造“阵地建到家门口 移风易俗宣讲在身边”开放式宣讲阵地,创新推出“移风易俗内容全面讲,争议内容重点答”的宣讲模式,打造“专业化+本土化”的宣讲队伍,结合“线上+线下”宣讲载体,让宣讲更生动、更通俗、更常态,打通移风易俗宣讲的“最后一公里”。依托以支月英为首的“榜样宣讲团”“奉新好人宣讲队”、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的“老兵宣讲团”等25支300余人专业宣讲团队伍,结合各乡镇宣传干事、文明实践员组成的19支移风易俗本土宣讲小分队,立足百姓所关心的移风易俗话题,开展问答类宣讲,讲深讲透移风易俗政策。今年以来已开展146场宣讲活动,受众人数达6000余人;依托融媒体中心,制作移风易俗宣讲视频19个,开设专栏“文明村镇巡礼”专栏,目前累计刊发十九期,累计观看近2万人次。

破“除”陋习树新风

“村规民约不可忘,喜事丧事祠堂办,村规民约要记牢,人情负担减下去”朗朗上口的歌谣在奉新村民传唱中,既降低了村民理解村规民约的难度,又遏制了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刹住了奢靡的风气。

奉新县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红白理事会职能作用。各村(居)委会根据当地民情打造文化礼堂、家宴中心等农村办酒场所100余所,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主动报备、上门服务、跟踪督导、奖惩激励等“四项机制”。在村口显眼处张贴“道德红黑榜”,对违反以上规定的事主,红白理事会有权制止或撤除该事主的红白事,并向村民委员会建议停止该事主在村里的一切福利待遇。据统计,近年来,奉新县酒席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得到极大改善,户平均能节省5000元左右,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奉新县新风尚。

结婚彩礼从重到轻、各类操办由繁到简、群众从“被动知晓”到“主动参与”……如今的奉新县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田野,移风易俗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成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编辑:卜元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