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探索“公益+创收”新路径,打造“人情味合作社”

 时间:2024-07-03 07:20:51来源:金羊网

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结合本地群众灵活就业、打散工帮补生计的需求,由广州市民政局(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主办,广州市创意经济促进会、中共广州市创意经济促进会支部承办,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实施,在社区内开放了“人情味合作社”就业创业培训窗口。

所谓“就业人情味合作社”,是以边学习、边创业、边就业、边培训、边交流的“5边”经营法为主,坚持从优势视角出发,为本地就业困难或边缘群体提供就业、创业学习平台,同时通过增权赋能,提高群众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技能技术,并以“3331”的分配模式(即收益的30%将分配给兼职人员、30%将用于培训或建设、30%将用于运营及成本,10%将捐赠到当地社区慈善基金)探索“公益+创收”的社区公益服务新路径。

搭建就业创业交流平台

依托社工服务站,仙村社工服务站先从熟人开始,通过探访服务去挖掘有“就业创业的需求”的学员、“术业专攻”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商家。经过努力,社工站招募到两位咖啡店的学员(残障人士)和一位面包店的学员(残障人士),也招募到一位资深的理发导师(残障人士)。

在边教学和边运营初期,通过交流,主办方发现前来培训或尝试人对是否下定决心创业持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学习理发是为了想给家人剪发,学习烘焙仅是为了闲暇娱乐,并没有真正创业的想法。”

为让人情味合作社为群众带来收益,在社工耐心解释并多次鼓励下,部分村民表示对电商很感兴趣,希望了解相关的知识。对此,社工及时调整了培训内容,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

此外,仙村镇社工服务站也在持续的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和招募,不断推动就业创业平台的搭建和完善。

建立传帮带机制

在前期的努力下,人情味合作社取得了初步成效:导师和学员的持续性加入,形成了一支有力的就业创业团队;培训活动不断的开展,学员们掌握的技能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社工站建立了传帮带机制,即学员在技能成熟后,可以转为导师,带领新进学员。

随着参与培训人员增加,社工团队提供“陪跑式服务”。在每一场培训、活动中,社工团队全程参与,及时回应、及时支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直播培训结束后,社工及时与学员交流,进行复盘。此外,社工还会带领学员们深入各村(社区)开展特色活动,如快闪、手工品体验、咖啡等特饮、理发等,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学员们的实战能力和实践“3331”创收模式。

在培训和实践活动稳步推进的同时,社创空间的阵地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仙村镇社工服务站内已设有三家店铺和多个直播间,设施基本完善,并安排专门的学员进行经营。此外,店铺即将扩展至线上,为学员们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曝光机会。

探索社区公益新模式

人情味合作社借助仙村当地大型文化活动的人流量,开展了“3331”的初尝试。在仙村龙舟例景期间,社工团队带领学员们设置了“爱心一元捐”“慈善法宣传”“社区基金”“爱心小摊”等多个摊位,售卖手工品、咖啡等特饮的同时,向村民和游客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社区慈善基金。

此次活动采用“公益+创收”模式,共服务117人次,捐赠金额550.9元,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全面提升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仙村人情味合作社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让低收入群体掌握生存技能,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目前,人情味合作社项目落地增城区仙村镇,结合现有的直播、烘焙、美发、制作咖啡等技能技艺的资源,面向社区内困境儿童家庭、残障人士、4050人员、家庭主妇等就业困难群体,运营空间内的店铺(直播室、理发店、面包店、咖啡店等)。合作社提供陪跑式服务,减少“就业难、创业怕”的想法,让群众与商家有交流机会,强化村民的自我发展意识,更好地实现灵活创收,探索“公益+创收”的商业化公益。

编辑:涂传博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