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人来说,社区是我们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你理想中的社区是什么样子的呢?邻里关系和谐?社区便民服务到位?家门口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在崔寨街道河润理想社区,这样的“理想”已成为现实。
2月21日,王河村、高道口村1600余名群众搬迁上楼,村民变居民,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新问题,过渡难、融合难让新居民有些“水土不服”。河润理想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常态化、电车整治制度化、群众就业便民化等举措,打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幸福样板”。
创新“930工作法”
激活回迁治理“一江春水”
只有了解群众的想法,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回迁之初,河润美苑小区不文明现象多,邻里关系疏远,居民自治意识缺乏。面对如何引导居民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不断增强归属感的局面,河润理想社区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探索日入户制度,通过“930工作法”激活回迁小区治理“一江春水”。
“大爷,电动车停好后,您把充电器一头连接在电动车,一头连接插座,刷卡选择对应的充电桩号码听见滴一声,电动车就开始充电了。等充电结束后,再刷一下这个卡,停顿几秒后把充电器拔下就可以了。”6月20日,社区工作者谢良起在楼下充电桩处耐心地教给居民王玉升如何使用充电桩。
按照“930工作法”的要求,近10名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每天9时30分都要到所包单元楼入户走访,以聊天的方式询问群众的需求、了解他们对社区的建议,及时解决他们的诉求,进一步增进社区与群众的感情。
“也就是在入户的过程中,我了解到69岁的王大爷,在此前没有接触过充电桩这样的智能设施,孩子们也不在身边,又不太想麻烦别人。经过连续三天的学习,如今大爷已经熟练掌握充电技能,我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谢良起介绍说。
“930工作法”既是“一线工作法”的具体体现,又是社区聚焦群众关切小事、难事、急事,找准问题症结,细化工作措施的一种路径。通过这种常态化、制度化的下沉服务,河润理想社区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社区各类居民的底数,为下一步精准有效服务提供基础,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向居民传递了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理念,让“有事儿找社区”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选择。
发放《倡议书》
出台电动车规范停放制度
过去,电动车停在楼道内、单元楼门口,既堵塞消防通道又影响小区环境,飞线充电乱象也较多。如今,在河润理想社区,昔日“飞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分布合理的停车棚和充电设施,居民们自觉将两轮电动车、三轮电动车有序停放在规定区域,一片清爽利落的新气象。
对于回迁社区而言,村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直接关系到社区和谐稳定。针对上楼群众不改原有生活习惯,随意停放电动车,飞线充电等行为,河润理想社区采取教育引导和专项整治的办法帮助居民思想过渡。
自4月份起,河润理想社区正式启动电动车专项整治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坚持“边巡查、边劝导、边整改”的原则,定期深入居民楼开展电动车飞线充电宣传与排查。
整治行动中,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禁止电动车飞线充电和乱停放《倡议书》,并对前期排查出的电动车飞线充电和乱停放等问题,逐栋逐单元进行整改,发现乱停乱放、“飞线”充电的电动车,及时上门劝告车主移除“飞线”,引导居民将电动车停到单元门口,使用公共充电桩进行安全充电。
为了确保整治效果能够长期保持,河润理想社区还出台了电动车规范停放制度,自5月份起,对飞线充电行为实行首次发现由物业当面或书面提醒,二次发现联合辖区民警上门劝告,三次发现由物业安排电工拆除。
开展社区招聘会
实现群众就近就业
居住条件变好了,没有稳定收入怎么办?回迁以来,部分群众因未就业始终觉得没有真正扎下根来。4个月以来,河润理想社区始终把“回迁群众就业增收”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培训赋能、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就近就业。
“通过社区招聘会,我在4月份入职了京东物流园,负责仓库管理,每个月10日之前可以拿到手4500块钱的工资,很高兴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心仪的工作。”社区居民刘序圆说。
自回迁以来,河润理想社区积极联合街道社会事业办公室开展社区招聘会,邀请辖区内多家企业负责人现场解答群众关于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现场还会设置政策咨询台,增设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内容,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
招聘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涵盖快递员、仪表工、操作工、消防中控员、工程师等500多个岗位。同时,群众还可以通过小优快工、齐鲁零工网络招聘平台,快速了解企业概况和岗位信息,实现在线“淘岗”,最大程度满足供需双方需求。
惠民实事不在大小,而在于是否真正惠及群众,群众是否真正受益。下一步,崔寨街道将持续丰富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形式,进一步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让群众居住得更安心、放心、舒心。
编辑:殷鹏晖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