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作为“记录”和“阐释”相结合的媒介文本,在知识传播方面拥有巨大潜力。除了在媒体平台之外,纪录片业界可以不断探索在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传播路径,让纪录片融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当中,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以及社会价值。
12月6日,由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实影像照见未来——纪录片公益版权合作与发展主题研讨会”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这也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首度打造纪录片公益版权合作平台。
“纪录片公益版权合作与发展”主题研讨会现场
来自国家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惠州市图书馆、内蒙古科技馆等公益机构的代表,与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上海音像资料馆、CNEX、腾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京商传媒等纪录片界的专家和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平衡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权益及实现著作权人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创新公益版权合作模式。
纪实影像资源公益版权模式的进一步开拓和推广
上海音像资料馆成立于1984年,经过数十年的耕耘,资源采集网络遍布全球,拥有从1898年至今的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素材以及各类影像档案等具历史价值的珍贵音视频资源。广州图书馆在2018年开放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持续引入中外经典和优秀纪录片、城市纪实影像等资源,并依托馆藏资源向市民提供丰富的纪录片文化服务。
2021年,两馆共同举办面向公众的“双城·纪—-早期城市纪实影像赏析交流会”,读者反响良好,奠定了双方良好的合作基础。
在此次会议上,上海音像资料馆和广州图书馆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并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约定双方共同开展基于公益服务、学术研究、公共教育的纪实影像资源共享和利用,包括建立城市影像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纪录片资源合作机制、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录片文化活动和专业交流活动、联合举办纪录片创作培训等。双方将在未来共同致力于纪实影像资源公益版权模式的进一步开拓和推广。
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左)和上海音像资料馆副馆长沈小榆(右)现场进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以公益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纪录片的教育功能
提到纪录片的社会教育和公众服务功能,来自国家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上海音像资料馆的代表结合所在馆的特色纪录片馆藏介绍了相关实践,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影视资源建设负责人丁曦首先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的非遗类、评奖征集类、行业合作类和民族志四大类纪录片特色典藏。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国家图书馆一方面通过编目整理、智慧图谱、学术交流等方式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展示、交流和获得即时反馈的平台。丁曦表示,图书馆可以为纪录片的长期保存和持续传播提供保障,欢迎社会各界将纪录片作品捐赠给国家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让作品的人文精神持续发光发热,发挥作品的长尾效应。
广州图书馆读者委员会委员、视障人士代表张文
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资源建设负责人马泳娴介绍了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研究展示中心近年来在纪录片版权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实践探索。目前中心已开展的常态化展映活动离不开纪录片馆藏资源建设的支撑,在对比了公益版权采购、商业版权采购、社会捐赠和资源共享等渠道后,她认为公益版权采购模式是目前相对稳定、可行的路径。马泳娴提出,希望未来能在平衡权利人经济利益与社会获取知识需要的前提下,推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面向公益文化机构的公益版权制度,让常态化、主题化、专业化纪录片服务惠及更多市民。
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以公益播映品牌“影视万象”及线上平台“上海音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例,介绍了上海音像资料馆聚焦地方特色影像,与图书馆、档案馆等公益机构合作,打造辐射长三角甚至全国的特色文化产品的经验。对于纪录片资源建设的可行模式,他建议,一是内容生产方、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可以探索组成公益版权影像资源联盟,在尊重版权的基础上开展公益播映服务;二是合作建设线上纪录影像资源库,更好地为学术机构提供研究支持,让民众便捷地触及优质内容;三是加强对海外关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集和引进交流,同时参考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公益版权采购体系。
公益机构与纪录片行业牵手,共议公益版权合作前景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了国家对纪录片有更多功能性的期待。如何在平衡好公益属性和商业价值的前提下,让纪录片更好地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价值?纪录片行业协会和制播机构以及公共图书馆的代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陈大立提出了目前影响图书馆等公益机构收藏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立法支持。对此他呼吁,让有话语权的国家机构、政策机构参与讨论,带领业界对纪录片的公益典藏和使用做出规划。同时,可以由部分公益机构牵头,联合建立公益版权交互中心和纪录片典藏中心,推动纪录片作品进入公益机构的馆藏体系。
视纳华仁CNEX成立于2006年,是一个覆盖两岸、针对华人民间纪录片创作者的支持平台。在CNEX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陈玲珍看来,公益机构引入纪录片馆藏时,一是应当遵循影片的市场发行机制,找准公益版权的定位,让纪录片作品在发挥社会效应的同时反哺创作者,促成良性循环;二是转换思路,不一定要追逐新的、热门的纪录片,可以从自身定位出发,选择高品质的、符合服务需求的作品。
腾讯制片人王映潼表示,图书馆读者与纪录片受众人群可能存在较大重合,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展映场景。为了获取有态度、有价值观的产品,相信观众也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因此公益机构的纪录片馆藏资源建设未必需要完全排斥商业化运作。
杭州图书馆电影分馆主理人徐祖明认为,当今时代公众的阅读习惯已经从文本转向影像,因此图书馆也在关注和加大影像阅读推广的力度,希望未来能以低于商业版权的价格引入更多纪实影像资源,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此外,复杂的版权持有情况也是制约纪录片公益服务的因素之一。深圳图书馆特藏文献部副主任肖更浩指出,目前很多制作人和图书馆其实有“双向奔赴”的意愿,制作人希望有展示平台,公共图书馆愿意提供场景空间。但由于版权构成多元,创作者本人未必能以个人身份向公共图书馆授权纪录片作品。
对此,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的江涛律师依据现行法条分析,指出应遵循合同涉及的版权归属来进行认定。上海音像资料馆认为应结合制作单位体制变迁、版权权利方多元化的现实情况进行分层讨论,针对商业或公益机构设置不同的价值体系,对授权范围做出限制,便于资源向各层级、不同使用对象进行开放。
视障人士代表倡议制作推广纪录片无障碍格式版本
2022年5月,《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正式落地生效,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为纪录片无障碍格式版的制作提供了一个版权领域的法律依据。因此本次会议还聚焦了无障碍格式版本的制作与推广。
广州图书馆读者委员会委员、视障人士代表张文东以口述影像为例,介绍了国外影视作品无障碍格式版本的制作情况及用户体验,并提议可以通过国际交换机制获得更多无障碍格式版本资源。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江涛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为传播和推广纪录片无障碍格式版本提供了法律支撑,公益机构可以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探索和努力。
编辑:ZMX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