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多措并举推进无障碍场景建设 残疾人旅游定制化 居家无障碍

 时间:2023-09-04 08:20:22来源:成都日报

绿道上的绿色“共享小屋”为残疾人提供了便利。 受访单位供图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无障碍法治化新进程,让无障碍人文理念和文明意识融入全体社会成员日常生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率先发力无障碍旅游,推动无障碍场景营建……近年来,成都市围绕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聚焦“诗与远方”,聚力“营城惠民”,多措并举推进无障碍场景建设。

每年开展上百场

公园城市无障碍感知行

残障人士旅游,在很多人眼中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在成都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会长熊红霞看来,残障人士旅游的愿望同样强烈,只不过他们的需求没有被看到。

10年前,熊红霞被残障朋友旅游的热情触动。她成立公益组织,发动志愿者对四川100多个景区进行调研,让残障人士亲身体验无障碍设施,形成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推动完善无障碍服务。

很快,残障人士的需求被关切到。自2019年起,对于无障碍旅游的探索,成都市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成效。市残联系统和市文广旅局合作,率先破局,打通残联和旅游两个系统,从硬件设施到服务标准,从个性化线路到普遍性覆盖,系列成果很快出炉。

成都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无障碍学术专著《残障人士无障碍旅游入华史及其发展》以及国内第一本无障碍手册《成都无障碍手册》;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举办“无障碍旅游发展研讨会”,发布全国首个无障碍旅游专用标识,发布全国首份《无障碍旅游倡议书》和《无障碍旅游宣言》;针对残障人士定制50多条旅游线路,包括省内游、国内游、国际游及专列;系统化组织、品牌化运营、常态化开展的公园城市无障碍感知行活动被纳入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五个一”工程的重点项目,每年开展上百场。

从家庭到户外

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便利

墙面焕然一新、窗户智能化,还有固定淋浴椅和直播灯光设备……近日,在青白江区残联的帮助下,一级肢体残疾居民小雨的家里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由于出行不便,小雨主要靠直播维持基本生活,但简陋的居家环境给小雨带来了烦恼。青白江区残联因地制宜为小雨制定了智能化服务无障碍改造方案。设计安装智能设备集中控制器、智能开窗器、智能灯具、智能窗帘等,对墙面进行粉刷,更换窗户,还贴心地为小雨准备直播灯光设备。

近年来,成都聚焦特殊需求,推动家庭无障碍改造行动从“有”到“优”,大力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扩面改造和修缮工程,平均每年完成0.27万户,确保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全覆盖。

家庭无障碍改造,让残疾朋友居家生活有爱无“碍”。社区、绿道上的一个个绿色“共享小屋”,以及特色辅具服务,则为残疾朋友外出休闲游乐、健身锻炼提供了便利。

24小时开放、免押租借、全程自助、免费使用7天……今年8月,简阳市3个“简单爱·快乐出行”共享辅具免费租借小屋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整齐摆放着轮椅、拐杖、助行器等各类辅具,24小时为残疾人及急需辅具的群众提供就近、便捷的共享辅具服务。

营城惠民、推动共享。以大运会举办为契机,成都深入实施无障碍场景营建行动,助力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在内的群体“无碍”享大运。天府绿道处处融入无障碍元素,着重在坡道、入口、卫生间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让残障人群可进入、可参与。自去年开始,成都打造“天府绿道辅具租赁共享空间”,为行动困难者更加轻松、便捷地融入“城市绿道生活圈”带来便利。

种种举措、桩桩小事,体现了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也拉近了公园城市与残疾群众之间的距离。

多方参与

推动成立无障碍环境督导队

成都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区(市)县成立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其中,龙泉驿区、青白江区等地依托同级促进会,建立了残疾人无障碍督导员队伍。

近日,在龙泉驿区,一支特别的督导队在广场、商场、城市道路等公共空间探访。他们有的拿着卷尺测量台阶,有的检查盲道、轮椅坡道的通行情况,一一做好记录。这是龙泉驿区无障碍环境督导队的日常工作。

龙泉驿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督导队现有22人,其中残疾人代表20名,专业人士2名,以常态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为标准,是省内首支保持常年常态运营的队伍。自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已开展常态化督导2000余次。

近年来,成都市将无障碍城市建设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重要举措进行推动。龙泉驿区无障碍环境督导队的常态运营,正是创新举措之一。而在市残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的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则链入了更多专家和专业资源。自成立以来,成都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已经与深益资本、天府市民云、喜马拉雅等达成系列合作,首单签约就超过2亿元,助力打造有爱无碍、全龄友好的温暖成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编辑:ZMX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