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促会:春节民俗故事(腊月二十六)

 时间:2022-01-28 09:01:09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是腊月二十六,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要求下,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青少年人才委员会优秀人才代表、中华民俗文化推广小使者荆艺桐(北京)、刘书豪(天津)采用线上形式为大家讲述春节民俗故事。

祭 灶---荆艺桐(北京)

今天是祭灶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等。中国民间信仰俗称为“送神”,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附近,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之所以称之为“小年”,主要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小年过后,大家开始全身心的投入过年的准备工作,正如童谣中唱的那样: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小年又有什么风俗习惯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从前祭灶节这天,各家各户举行热热闹闹的欢送仪式,恭送灶王爷上天。不过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是祭灶节,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讲究。

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送灶或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2020年开始,全球疫情肆虐,全民“抗疫”,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共同筑造“抗疫”长城!也希望我们的“灶神”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降福全民。同时也能“保佑”冬奥会顺利进行,来年风调雨顺!

踩高跷的故事---刘书豪(天津)

高跷是春节期间各地都很常见的艺术形式,关于高跷的传说,各地都不一样,今天就给大家讲两个高跷的传说。

相传,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

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到了这年年关,城里城外的人依照惯例,准备联合举办社火。谁知官老爷想从这上头诈一笔横财,下令吊起东西南北四门外护城河上的板桥,并派守吊桥的传下话来:“过河要钱,一人三钱,不许拖延。”

城外的社火头听了,十分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凑足了银子。谁知银两拿来,守吊桥的人又提价了:“一人三两,干银要响。”气得大家干脆收拾摊子打拆戏,社火不办了。

可是过年没有社火,多没意思啊。大家都垂头丧气的,一点过节的气氛也没有。社火头的儿子一贯足智多谋,胆大心细,是社火队里的“智多星”,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盼着他早日想出好主意。

可是这次,他好象也犯了难,每天他都冥思苦想,但是仍没有想出可行的办法。一天,正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看到床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长腿白鹤图。他马上受到了启发:如果给自己接上两只长腿,不就可以从水里跷过河去吗?

于是,他来到护城河边,用竹杆探了探水位,找来两根又细又轻的柳木棍,做了脚踏,绑在自己脚上,沿城走了一圈。

一会儿天亮了,他就这样过了护城河。正月十五日,城外社火队的小伙子都依样绑上高腿,排成长长一串,进了城。

有人说,这叫“柳木腿”,因腿上绑的是柳木棍;有人说,这叫“走高桥”,因站在桥下比桥还高;有人说,人升高了,跷得远,这叫“高跷”。从此每年春节,闹社火的人都要走高跷,以庆贺他们和官老爷斗争的胜利。

还有传说高跷是一位御敌取胜的高将军创造的。相传,有一年,胡兵攻占了甘州,朝廷闻讯,令一位姓高的将军挂帅出征。高将军率兵赶到甘州时,胡兵已把护城河上的桥拆了,部队无法攻进城去。

一天傍晚,苦想攻城的高将军走出军营,突然从正在河边觅食的大雁的腿上受到启发,回营后叫人砍来许多柳木棒,令将士们绑在腿上练习走路。

第二天深夜,将士们踩着高高的柳木棒,过了护城河,乘胡兵不备,一举收复甘州城。天亮后,高将军与部下踩着柳木棒举行入城仪式,以庆贺胜利。

此后,每逢庆贺的日子,老百姓也学样踩起了柳木棒。因这玩艺儿是高将军发明的,人们就叫它“高跷”,以此纪念高将军。

传说归传说,其实高跷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每到春节,民间都会进行踩高跷技艺表演。这些表演表现了劳苦大众对造福人类、驱疫逐邪者的赞美及对通情达理、与人为善者的讴歌。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扎高脚》

村公村母扮村村,

屐齿双移四柱均。

高脚相看身有半,

要知原不是长人。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下,也感受到了中国民俗的小趣事。感谢大家的聆听~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