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为困难群众提供长效帮扶

 时间:2022-01-25 18:21:44来源:中国社会报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以风险干预、主动发现、智能研判为基础,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对象覆盖面,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原则,借助“一核两翼四区”空间布局的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助联体”),联动党政群团、救助部门、镇村组团、社会力量和智力支持五支队伍,形成覆盖全区、线上线下一体的“五联一体富翼助”救助服务模式。

快速定位救助对象

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

富阳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对象数据库,并实时动态更新,串联人社、教育、政法委等多家单位,涵盖失业、高考录入、大学毕业等信息,通过比对分析和入户核查,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数据库。救助服务圈层分为无劳动能力的低保(低边)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持证对象和贫困儿童、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包括有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困难单亲家庭成员)三类,实现重点人群及边缘人群精准识别。

依托“昼访夜谈”“民呼必应”“结对帮扶”等载体,推进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带头帮扶困难群众。打造“救助部门骨干+镇村救助干部+经办服务人员+专业机构社工+志愿者”队伍,为困难群众提供代办、咨询、资源链接等服务。

对涉及民政、农业农村、住建等19个单位的救助政策进行梳理,精简为40条基本救助政策和5项惠民联办政策。搭建逐层递进的救助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圈层救助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与支持、精神慰藉与疏导、生活与就业能力提升、社会适应与融入等4大类17项服务。群众在“智慧民政”小程序中填写基本信息,系统通过在线计算和智能研判,自动实时精准匹配救助政策和服务项目,将分析结果推送给工作人员。

高效统筹救助资源

变“碎片救助”为“整合救助”

富阳区建立三级助联体系,分别为区级“助联体”实体阵地、镇(街)级“助联体”实体阵地、村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小组。区级统筹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等资源,促进救助需求、资金供给与服务提供三方有效对接;镇(街)级统筹区域公益资源,派遣区域性社会组织入驻“助联体”,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村级链接、配置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辖区资源。三级主体可通过“幸福码”小程序将可以承接的资源链接项目以清单的形式列出。资源链接服务首先由村(社区)级进行承接,没有能力完成的,上一级再介入承接。

细化群体救助,实施精准帮扶,主要包括精准就业帮扶、特殊人群全方位服务、困境儿童关怀等。2021年,东洲街道“助联体”联动新城就业服务中心解决500名失业人员就业。场口镇“助联体”结合当地旅游、民宿经济、先进制造等多元产业业态,聘用30多名困难群众。胥口镇“助联体”链接杭州市一家五星级“残疾人之家”,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类社会融入活动,免费租赁康复器材13次,开展康复训练52次,引导残疾人参加直播等辅助性就业。

设立困境评估标准,成立高校研究基地、组建智库,研究制定困难家庭综合评估办法,统筹考虑人口结构、经济、健康等因素,建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个性化和多元化救助服务提供支撑。实施“渐进式”救助,针对具有较高贫困风险和返贫风险的家庭开展“预防型”救助,消除可能导致贫困的不确定性因素,针对一般贫困家庭开展“支持型”兜底救助,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开展“发展型”救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与内生动力。将现金救助、物质帮扶和服务供给融合为“预防+支持+发展”的救助模式。

全力助推品牌项目

变“失衡发展”为“均衡发展”

富阳区比较区域业态、交通情况以及困难群众分布情况,确定“助联体”实体选址,将富春街道作为“助联体”区级核心,入驻救助部门和成熟度较高的社会组织。结合富阳区的地理特点,在东洲街道与新登镇建立镇(街)级“助联体”,作为区级“助联体”的延伸,放大辐射带动作用。

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区级“助联体”运营方通过线上工单比对检查和线下电话、实地回访等方式,对服务项目满意度、协同度等指标进行评估,按周出具反馈清单,项目结束后形成绩效评估报告,为资金结算和项目评优等方面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服务项目的评估,二次挖掘困难群众需求,链接相应资源,提高困难群众的抗风险能力。

“助联体”链接慈善总会和分会,吸纳企业冠名、机构冠名、个人捐赠、慈善信托4类基金15个,共同打造助学、助医、助困、助残等品牌项目,累计资金超6000万元。渌渚镇“助联体”以孝善文化为元素,打造“家庭自助、邻里互助”品牌,选取了117名有爱心、会调解、愿奉献的热心妇女组成“孝善姐”帮忙团。“助联体”还发挥困难群众的潜能,注重人格自立和自强,鼓励有能力的受助对象参与到救助他人的行列,成为各级“助联体”的服务人员。

编辑:甘再松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