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慈善事业如何发挥有益补充作用

 时间:2021-09-06 11:05:55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基本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四个方面,对慈善公益事业提出了明确更高要求,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四中全会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并首次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公益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全新的社会和时代,慈善公益事业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弥补市场经济失灵和政府机制不足,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力越来越深远。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充分发挥好慈善事业的力量,运用好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拟从基层慈善组织仍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入手,提出加强和完善基层慈善组织六大体系建设及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新思考,进一步发挥新时代地方慈善事业有益补充作用。

关键词:发挥慈善事业补充作用

慈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是我国经济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各级各地慈善事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水平低,同时地方慈善工作对象和内容广泛,且点多、面广、线长,集中度低,分散度高。因此,在地方慈善事业发展中仍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慈善事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要思想的一个载体。

一是发展慈善事业适应我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当今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小康生活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还是很不平衡,很不充分的,存在不少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固有局限性,会造成对公益事业和弱势人群的关注不够。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满足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的需要,就成为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缓解由于社会 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应 当看到,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的贫富 差距也有所扩大,在部分人群中存在着仇富心理,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贫富差别造成的社会矛盾,增进更多人对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获得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定和谐,减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阻力。

三是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扩大内需,克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遇到了消费不足、产能过剩等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不仅直接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利,还有利于提振内需,扩大生产力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四是适应企业家在富裕之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心理需要。在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企业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富,邓小平当年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已经实现。先富起来的人群面临着如何处理他们的财富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和 慈悲情怀,愿意甚至渴望把他们的财富拿出一部分与社会共享。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自发地进行独立 的或者有组织的公益慈善事业。但是这种个别或少数企业家自发的公益慈善活动,难免会遇到渠道不畅通,效果不彰显,活动难持久等等困难和障碍,有待于社会进行自觉的组织和协调,使之纳入规范的公益慈善事业轨道,满足这些企业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

五是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使人们能普遍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人间真情,增加社会的凝聚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们在感受到社会真情的同时,也会产生出回报社会的激情和动力,超越个人私利的狭隘眼界,从而促进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 总之,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的重要价值和效用还会不断展现出来。

二、处于成长阶段的地方慈善事业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推进,地方慈善捐赠、慈善救助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地方基层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地方慈善事业特别是乡镇慈善事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改革历程中仍面临以下三个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慈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做慈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这份善心,很难。让别人理解你的善心,更难。保证自己的善款能用到实处,难上加难。目前仍有少数地方单位和个人对成立慈善组织的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了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代,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各方面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随着我国各慈善组织和其它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日趋成熟,我国慈善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壮大、社会地位也日益突出。有少数地方对慈善工作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把慈善工会看作是依照法律法规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群众性组织,只是把慈善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个虚设机构;有的地方慈善多年不开展换届选举,慈善会长空缺多年也不选配,临时聘用人员不及时入会,其日常工作都得不到正常开始;有的地方慈善组织的职能作用只体现在领导干部对慈善组织的认识水平上,慈善开展工作显得非常被动。

二是对慈善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起步较晚,乡镇党政组织重视程度有待于提高,因而如何发挥好慈善基层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多少思考与行动。领导力量乏力,慈善工作基本上是民政科员在管,而民政科员和村支书事务多,很难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还有基层分会和工作站都面临着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何让慈善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立”起来,还有待于探索和实践。这就造成工作上的问题该专的不专,该兼的也兼不起来。甚至有不少地方慈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即使在多数地方,慈善人员听起来不少,除了会长专职外,秘书长、副秘书长加起来有十多个,但都是兼职,组织约束力极小,是一些“四无”干部,即无职(没有职数)、无级(没有级别)、无权(说了不算,不能独立开展工作)、无位(机构改革后没有编制),地位很尴尬。

三是慈善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规范。少数地方慈善组织的规章制度、议事规则、干部素质等自身建设方面相对较弱,在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整顿规范民主程序等慈善工作法制化、民主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慈善的一些常识性和程序性工作亟须规范,致使社会各界对慈善意识仍淡薄,对慈善组织机构的规定了解不深不透,影响了慈善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发挥地方慈善事业有益补充作用的 “六大体系”建设

各级慈善组织是社会救助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健全基层社会救助体系的紧迫任务,也是立德行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慈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去研究探讨,抓住根本,围绕中心,运用载体,找准着力点,探索新机制,这样才能产生成效。针对当前基层慈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充分发挥慈善的辅助、补充和开拓作用,基层慈善组织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和改进,概括为:围绕建设六大体系来推进。

一是慈善组织管理体系。乡村级慈善工作站是慈善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密切干群关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培养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建立城乡布局合理、层次多元、广泛覆盖的慈善组织网络。并针对目前基层慈善力量仍然较为薄弱,尚未实现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慈善组织的全覆盖,制约了县乡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际,各地要把加快推进基层慈善组织建设,作为近阶段慈善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着力推进。同时按照统分结合、职责分明、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明确四项机制,也就是考核激励机制、检查督查机制、年会例会机制和上下联动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分会和工作站队伍,最好分别明确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负责日常工作,这些同志可以兼管其他社团事务,对专职人员可给予一定补助,经费由各家分摊。2、对分会、工作站的任务进一步明确。3、出台激励考核办法。4、明确星级分会、工作站标准。5、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半年召开一次片会,交流情况,布置任务。

二是完善慈善分会、工作站内部运行体系。在乡镇有慈善分会的基础上,全面建立村(居)慈善工作站,落实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健全募捐救助机制,确保慈善工作正常开展,真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镇、村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在达到“六有”(有组织、有制度、有办公场所和经费、有工作计划、有志愿者队伍、有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要根据区域实际制定分会、工作站章程、充实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含大病救助)、明确人员和各岗位职责,促进分会、工作站内部协调运转。特别是要建好“五簿”:本地在外老板、工作人员联系走访登记簿;善人善事记载簿;救助对象情况登记簿;善款收支登记簿、会议记录簿。围绕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志愿者队伍、与本地在外老板建立联系以及与境外慈善社团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完善慈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同有关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基础、核心,渗透和贯穿于单位一切经济活动之中。慈善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分配,一切涉及资金的业务活动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依法实施了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遵守国家各项金融政策法规,实行科学理财,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对每笔业务所取得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记账凭证要素齐全,摘要明确,内容、金额与所附原始凭证相符,定期按凭证的编号、顺序装订成册;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格式、要求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及时报送有关部门;定期进行会计资料收集、整理,做好会计资料的归档保管工作。同时在保证完成慈善一日捐认捐数的前提下,各慈善分会、工作站报请慈善总会批准可开展募捐活动,其善款实行镇募镇用,村募村用,区慈善总会适当补助的方法运行,所有善款均设立专户,可由慈善总会为其单独建账代管。救助范围、对象、金额由村工作站相关会议讨论确定,列入章程。善款支出原则上不少于上年收入的70%。所有支出均由分会或工作站人员集体研究、2/3以上人员同意,方可支出。

四是建立善款募集和救助体系。筹募善款是慈善组织的基础工作和第一要务,要不断探索创新筹募方式,有力促进善款筹募能力稳步提升,募集资金的总量连年增长,较好地实现善款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慈善救助是慈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精心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持续聚合慈善资金,着力开展重点专项救助,不断发挥慈善项目品牌效应,特别是近几年,必须要全面助力脱贫攻坚,精准济困,为脱贫奔小康做出应有更大的贡献。各个慈善分会、工作站既要积极完成好总会下达的各项任务,又要为爱心人士和各类社团组织从事慈善事业搭建平台做好相应工作。要围绕群众“急难有人帮、大病有人助、重灾有人扶”的原则开展慈善活动。一是对低于4万元的病灾户,应明确分会、工作站给予一定数额的救助,体现慈善组织的关怀。二是对患急病又无钱治疗的群众,可提供少量的救急款,待其报销后还款。三是重大疾病和因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分会、工作站和总会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支持,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四是适应农村、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其他慈善活动。

五是建立慈善信息网络体系。主要是依托总会慈善网平台,建立信息员队伍,保证上下联系畅通无阻。积极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加强对基层慈善组织的宣传。定期开展优秀慈善组织评选,推广先进典型及其经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慈善工作的积极性,增进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定期举办基层慈善工作培训班、座谈会、考察交流等活动,为基层慈善组织发展创造条件。切实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构建慈善组织与捐赠人、受助人、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的新的连接沟通方式;运用互联网工具、数字化助手段实现增效提速;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跟上新时代前进的脚步,让互联网的科技创新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创新相互激发,充分发挥慈善在扶危济困、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补充作用。

六是建立慈善监督管理体系。各镇(区、街道)党委、政府应当加强对村(居)慈善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明确乡镇慈善分会与村级慈善工作站的责权关系,把村(居)慈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村(居)慈善工作的正常开展;认真抓好村(居)慈善工作站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内部管理、项目筹资、慈善救助和慈善宣传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加强乡镇、村慈善财务管理,严格程序、严格监管,让慈善的阳光雨露沐浴更多的社会困难群体;强化行业自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坚持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慈善,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慈善公益事业在许多国家不仅弥补了各种正式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缺漏,同时还具备软性的调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的功能,扮演着积极促进互助友爱、提升文明道德的重要角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全社会公益慈善意识日渐增强,社会公益氛围越来越浓厚。但也存在着慈善组织数量相对较少、社会资源动员能力有限、政府税收鼓励政策滞后、慈善法律法规有待更加健全、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待增强等一系列制约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因素。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因素,真正发挥好这只“温柔之手”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赵长宝)

[参 考 文 献]

[1]贾晓九:《如何理解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2019-11-27《中国社会报》。

[2]宫蒲光:《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30日《公益慈善报》。

[3]宫蒲光:《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下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2期。

编辑:张生 审编:钟明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